/img/index3_03.gif
站内搜索:
文章内容页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公告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7月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提示:关注学生暑期饮食安全、凉拌菜风险、隐性饥饿等
日期:2023年07月06日 17:14 点击数:

一、学生暑期饮食安全

随着夏季气温持续走高,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加速,食物易腐败变质,为防范和减少暑期食品安全事件发生,省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关注学生暑期饮食安全。

给学生的暑期饮食安全提示

1. 讲究个人卫生,饭前便后要洗手。

2. 多喝开水,少喝饮料,少吃冷饮

3. 一日三餐要合理,每日膳食要均衡

4. 生吃瓜果要洗净;

5. 不在街头巷尾的无证小摊点购买“三无”食品。

6. 不吃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或过期食品。

7. 不要挑食、偏食、暴饮暴食。

8. 不喝生水,不吃采摘的野果

9. 少吃高油脂、高热量、低粗纤维类食品。

10. 珍惜粮食,崇尚节约,抵制浪费。

二、凉拌菜风险

消暑必备少不了凉拌菜。常见的素类凉拌菜,一般只是洗净、短暂焯水备用或做熟后晾凉备用,食用前加入调味品拌制即可。由于缺少高温处理或高温时间不够等原因,残留在食物中的致病微生物没能完全杀死,或者因卫生条件差、操作不规范而导致交叉污染。因此提醒广大读者在用餐前警惕凉拌菜带来的风险。

建议

1. 普通消费者

1 自制凉拌菜时

勤洗手。除饭前便后洗手外,接触了生肉,禽肉,生蛋等也需要洗干净手。

确保熟食。在选购新鲜食材,烹调时要彻底加热。

生熟厨具分开。食物存放冰箱时也要生熟分区,防止发生交叉污染。

阻隔并扑灭苍蝇等病媒。被苍蝇污染、过期和腐败的不洁食物均要丢弃,切勿食用。

2 购买凉拌菜时

最好到信誉好的地方购买。

观察食材加工环境和从业人员是否讲究卫生。尽量不到露天经营、卫生条件差、餐具不消毒的摊点购买。

食用前闻闻食材是否新鲜,如果发馊、口感异常提示可能已经变质了。

如果因食用外购凉拌菜出现身体不适时,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。并可拨打监督部门电话进行投诉举报。

2.食品加工者

1 冷食类食品初加工和烹饪。剔除腐烂变质的原料;防止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、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;烧熟煮透。

2 冷食类食品贮存、切配。做好冷食专间的消毒和温度控制,严防生熟交叉污染;冷食类食品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,要及时放入冰箱。

3 工具的清洗消毒。冷食类食品所接触的工用具、容器必须经严格清洗、消毒;加工专间更应做到“三专一严”(即专用加工场地、专人操作、专用工具容器,严格消毒)。

4 冷食类食品加工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个人卫生。每日做好加工人员的健康检查,接触冷食类食品时洗手消毒,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和口罩。患有痢疾、伤寒、病毒性肝炎、活动性肺结核、化脓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从业人员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,待查明原因、排除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或治愈后,方可重新上岗。

三、隐性饥饿

当下,很多人为了追求设定的“健康目标”,极度自律,格外注意自身的日常饮食,其中不少人甚至为此长期保持着固定和单一的饮食结构。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,这种失衡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利于保持人体长期的健康,还埋下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隐患,引发“隐性饥饿”的危机。

“隐性饥饿”,是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,同时在其他营养成分上过度摄入,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。患有此类症状的个体可以呈现出健康的身体形态,而不是类似营养不良患者减重、消瘦的体态。“显性饥饿”是能量缺乏的状态,是可以通过“吃饱”解决的;“隐性饥饿”是微量元素的缺乏,需要通过“吃对,吃好”才能解决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平衡膳食八准则

一、食物多样,合理搭配;

二、吃动平衡,健康体重;

三、多吃蔬果、奶类、全谷、大豆;

四、适量吃鱼、禽、蛋、瘦肉;

五、少盐少油,控糖限酒;

六、规律进餐,足量饮水;

七、会烹会选,会看标签;

八、公筷分餐,杜绝浪费。

信息来源:

https://cfsa.net.cn/Article/News.aspx?id=22F26A3E175424631AF433A1DB55DBE317D0F69FEE031C64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np2X_mcE6ya8WnhFbb1kQ

http://www.shaanxi.gov.cn/xw/ldx/bm/202204/t20220422_2218362_wap.html

稿件来源:营养食品所

审核:程永兵

编辑:刘 青

【上一条:】听意见,提服务-校医院赴学生处开展调研座谈会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:710049    电话:82668412(院办)82668411(急诊科24h) 

版权所有: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: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